利息,从其形态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从另一方面看,它是借贷者使用货币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 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1、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
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
利息的分类利息是由一定数量的本金通过借贷行为后产生出来的,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中体现着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利息是平均利润的分割,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因而,利息反映的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利息来源于联合劳动者的纯收入,它体现了联合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利息本身有数量上的限制。贷款人放弃了能够增殖的货币资本(或货币资金),因而必须要获得报酬,这样利息就不能为零,更不能是负数。借款人借用货币资本(货币资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因而不可能将其收入的全部以利息的形式交给贷款人,因此,贷款人的利息和企业的利润二者之间有着相同的上、下限,即资本(或资金)的平均利润利息零。利息的多少受平均利润率、市场竞争、借贷资本(或借贷资金)供求情况、借贷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商品价格水平、银行费用开支、社会习惯、国家利率水平、国家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利息通常分为年息、月息、日息三种,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一定时期内利息量和本金的比率是利息率。
利息的作用利息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企业行为的功能
利息作为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已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企业为降低成本、增进效益,就要干方百计减少资金占压量,同时在筹资过程中对各种资金筹集方式进行成本比较。全社会的企业若将利息支出的节约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那么,经济成长的效率也肯定会提高。
2、影响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功能
在中国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储蓄比率日益加大的条件下,出现了资产选择行为,金融工具的增多为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提供了客观基础,而利息收入则是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主要诱因。居民部门重视利息收入并自发地产生资产选择行为,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微观基础的重新构造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高储蓄率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这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而居民在利息收入诱因下做出的种种资产选择行为又为实现各项宏观调控做出了贡献。
3、影响政府行为的功能
由于利息收入与全社会的赤字部门和盈余部门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政府也能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例如:中央银行若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货币就会更多地流向资本市场,当提高利率时,货币就会从资本市场流出。如果政府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可以用高于银行同期限存款利率来发行国债,将民间的货币资金吸收到政府手中,用于各项财政支出。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
利息(年)=本金×年利率(百分数)×存期
或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存款利息=本金×天数×挂牌利息(日利率)=计息天数×日利率
利息税=存款利息(应缴纳所得税额)×适用税率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转载文章,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