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365法律网 > 房产 > 拆迁安置房房产证纠纷

拆迁安置房房产证纠纷

时间:2024-08-12 12:15:04 点击:60 次
拆迁安置房房产证如何办理

安置房办理房产证的前提条件是:

1、项目五证齐全(正式发售之前必须具备);

2、竣工之后顺利通过测绘部门的审查(工程竣工之后);

3、未抵押证明(办理房产证时必须出具);

4、未司法限制证明(办理房产证时必须出具)。

安置房房产证办理程序:

1、企业持应提交的证件,向房管所提出申领房产证的申请;

2、初审:办证员对申请和提交的资料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马上受理并开具收件回执,约定现场查丈时间;

3、查丈:办证员在预定的时间内到现场实地查丈,确定房屋的位置、结构、面积,绘制平面简图并注明尺寸和四邻墙界;

4、审批:依据申请资料和查丈结果,对符合政策规定的给予审批,确定房屋产权;

5、交费:申领房产证的产权人按规定交纳办证费;

6、发证:房管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毕,房屋产权人到房管所领取房屋所有权证。

拆迁安置房房产证纠纷有哪些

拆迁安置房房产证纠纷主要有无法办理房产证和由于购房者及相关人员造成的房产证无效的情形。具体情形有:

1、开发企业已经破产或被取消资质,无法继续办理楼盘的大确权;

2、开发商没有取得土地使用证或没有缴齐土地出让金;

3、开发商将土地或房屋抵押给银行或建筑队等,债务尚未清偿完毕;

4、开发商没有完成竣工备案工作;

5、开发企业将房屋重复销售(未经合同备案),导致无法办理房产证;

6、楼盘被法院查封;

7、开发商没有取得建筑面积实测数据;

8、拆迁安置房出现面积误差,在一定范围内的超面积需按规定补缴或退回购房差额,在面积误差未解决的情况下,将导致无法办理产权登记;

9、开发商没有按整体规划建设小区配套设施,或未移交小区配套用房,无法通过综合验收;

10、开发商不及时办理“大确权”;

11、开发商不配合提供办理“小房产证”的相关资料;

12、开发商与小业主存在纠纷,扣着本该发给小业主的房地产证不发;

13、房屋契税尚未缴纳;

14、公共维修基金尚未交付;

15、提交办理房产证的文件不合格;

16、个别购房者购房入住后进行违章搭建,致使规划部门不予核发房屋竣工验收合格证;

17、房产证办理部门无正当理由拖延办理或不予办理;

18、代办产权的单位或人员(律师、代理公司)违规操作。

如何预防安置房房产证纠纷

(一)开发商原因造成的

1、勤于查询

购房人签合同前应查看清楚,开发商提供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正本的记事栏中,有无土地被抵押的标注,也可以登录相关网站查询。

2、认真查验文件

签约前可以查验“国有土地使用证”,如果是“临时使用证”或有抵押,要拒绝签约,或者一定要求开发商签订补充协议,约定“开发商保证于xxxx年x月x日之前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

3、签好《购房合同》

《购房合同》中要有专门条款对房屋产权和房产证相关内容有所约定,不仅要约定具体办理的最后时限,还要约定不能按时办理的处理办法。

4、不签不合理的委托书

很多开发商要求购房人在合同外另签一份协议,委托其代办房产证、代收契税和公共维修基金。

这种不合理的委托购房者可以拒绝。不用担心如果不委托房地产商代办,自己就无法办理房产证。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33条的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商品房购买人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因此,不管购房人是否委托房地产商代办房产证,房地产商都有法律责任协助购房人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并取得房产证。

5、解约与索赔

如果开发商存在下列严重违约行为,您可以通过协商或诉讼的方式解除、撤销合同或宣告合同无效,并要求赔偿。

1、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

2、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3、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4、出卖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另行订立安置房买卖合同并将房屋交付使用,导致购房者无法取得房屋。

(二)购房者本身原因造成的

对于开发商与业主存在纠纷,扣着本该发给业主的房产证不发的,应及时沟通,及时解决矛盾,避免长期拖延。并可以主张开发商扣发房产证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要求开发商改正。

对于房屋契税、公共维修基金尚未缴纳的,应及时缴纳,因为缴纳上述税费是法律规定的取得房产证的必经程序。为了及时取得房产证,购房者应及时缴纳,并及时将缴纳收据或发票交给开发商或代办机构(人员)。

对于提交办理房产证的文件不合格的,应及时改正,可以向工作人员询问,以免跑“冤枉路”。

对于个别购房者购房人住后进行违章搭建,致使规划部门不予核发房屋竣工验收合格证的,应及时拆除违章搭建的非法建筑,保障房产证办理。

(三)房产证办理部门原因造成的

由于房产证办理部门引起的纠纷,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转载文章,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Powered by 365法律网 RSS地图 HTML地图

合作邮箱:tuolongfei@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