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365法律网 > 房产 > 二手房

二手房

时间:2024-11-13 12:31:57 点击:172 次
二手房买卖流程是什么

二手房的买卖程序可以分为七个步骤,分别是:

1、买房查询信息实地看房

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介消息源,与卖方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实地看房、考察地段、商谈价格确定购房意向,同时要求卖方提供相应的合法证件,比如房屋所有权证书、身份证、户口簿等证件。

2、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

在商定价格、确定成交意向并在卖方提供房屋相应合法证件后,买方可以交纳购房定金,值得一提的是,交纳购房定金不是商品房买卖的必经程序。协商沟通后,双方签订至少一式三份的房屋买卖合同。

3、双方共同到贷款银行办理贷款手续

如果买方需要贷款购房,在买卖双方达成意向后,由贷款银行指定评估公司对双方将要交易的房屋进行评估,确认贷款额度,在双方签订完房屋买卖合同后,买卖双方需共同到贷款银行办理贷款手续,银行对贷款申请人信用审批后,会通知双方完成产权变更,买方领取房屋产权所有证后,要在银行的陪同下办理他项权利证,他项权利证下发后,银行将一次性向房主发放贷款。

4、双方共同到产权交易中心办理过户手续

签订合同后,买卖双方共同到房产交易中心提出申请,接受审查。相关部门会对符合上市条件的房屋准予办理过户手续,对无产权或部分产权又未得到其他产权共有人书面同意的情况拒绝申请,禁止上市交易。

5、交纳相关税费

二手房税费的构成相对复杂,要根据交易房屋的性质而定。比如房改房、康居房、拆迁返还房、经济适用房与其他商品房的税费构成是不一样的。

6、双方共同到产权交易中心办理产权手续

买卖双方在完成房屋产权变更登记后,将交易材料交给发证部门,买方凭领取房屋所有权证通知单到发证部门申领新的产权证。

7、付清余款完成交易

买方付清房款,卖方交付房屋并结清交房之日前的所有费用(包括水费、煤气费、电费、供暖费、物业费、有线费用等)后交易完成。

禁止买卖的二手房有哪些

二手房据有关规定,已取得合法产权证书的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可上市交易,但不是所有的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房都可以,千万不要只贪图便宜而买卖法律规定不得上市出售的房屋,这种房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以低于房改政策规定的价格购买而且没有按照规定补足房价款的;

2、住房面积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控制标准,或者违反规定利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且超标部分未按照规定退回或者补足房价款及装修费用的;

3、处于籍冻结地区并已列入拆迁公告范围内的;

4、产权共有的房屋,其他共有人不同意出售的;

5、已抵押且未经抵押权人书面同意转让的;

6、上市出售后形成新的住房困难的;

7、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

8、法律、法规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其他不宜出售的。根据房改有关政策,已取得合法产权证书的已购公有住房。

二手房买卖所需费用有哪些

买方

1、契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5% (商用用房,二次购房或大于144平米的税率为3%)

2、交易服务费:建筑面积(平方米)×3元

3、交易印花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0. 05%

4、产权转移登记费:50元(每增加1人加10元,买家为单位的80元)

卖方

1、交易服务费:建筑面积(平方米)×3元

2、交易印花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0. 05%

3、土地出让金: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

4、解困房: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

5、商品房: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 3% × 未交土地出让金的建筑面积

6、分摊费用:成交价/总面积×分摊面积×10%(10楼以下)成交价/总面积×分摊面积×20%(10楼以上)

7、个人所得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1%(房改房自用满五年,且是唯一生活用房的免征)

8、营业税及附加税:成交价或评估价(高者)×5.5% (房产证或购买时契税完税证未满五年)

二手房该如何过户

1、查核房产产权的真实情况

在中介公司的协助下到国土局查核所购房屋的所有权是否明晰,房屋的共有权人是否同意转让该房屋,该房屋是否存在抵押、出租、作为出资等情形。

2、将首期款托管

买方将首期款交由银行托管,并由买、卖、银行三方签定托管合同。

3、向银行提出按揭申请

买方在中介、银行的指导下备齐有关材料,向银行提出按揭申请,银行将于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并出具贷款承诺书。当然,如一次性付款此条则不存在。

4、产权过户

买、卖、中介三方一同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过户手续,并签定国土局房产交易合同。

5、办理银行抵押登记

约于三十个工作日于房地产交易中心交清交易税费后由银行领出房产证并到银行办理房产抵押登记。同时原先存放在银行托管的首期款也发放给卖方。

6、银行放款

约十五个工作日银行完成抵押登记,根据贷款承诺书发放贷款。至此房产的过户手续已完整办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转载文章,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Powered by 365法律网 RSS地图 HTML地图

合作邮箱:tuolongfei@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