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四十九条 [集资诈骗案(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集资诈骗罪的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系行为人的一种内心的意图,根植并蕴藏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之中,除非行为人自己供述,否则很难直接证明。因此,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种意图的探究,在行为人不主动供认的情况下只能借助于外在的客观情形加以推定。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认定非法占有目的难的问题,新的司法解释以列举加兜底的形式规定了八种情形作为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前提事实。有学者将之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随意处置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例如司法解释规定,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可以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既包括行为人自己不法所有他人的财物,也包括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使第三人占有他人的财物。行为人的上述随意处置集资的行为实质上是以所有人的身份非法处分了被害人的集资款,使其归第三人所有,因此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如孙国明集资诈骗案,孙国明虚构做石油生意、与银行合作办理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办理银行倒贷等名义前后集资18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没有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用于拆东墙补西墙,以及归还集资款的利息,仅有7000余万元用于非法办理承兑汇票贴现和银行倒贷,致使9名被害人损失本金1.2亿余元。从表面上看,孙国明将绝大部分集资款用于维持资金链,而非自己占有,但实质上其将骗取的9名被害人1.2亿余元集资款中的大部分用于归还了其他投资人的利息,无异于以所有人的身份处分了9名被害人的集资款,使之归其他的投资人所有,因此其主观上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第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表明行为人具有永久占有所骗集资款的主观意图,是最典型的非法占有目的类型。仍以孙国明集资诈骗案为例,该案被骗集资款总额为1.2亿余元,其中被孙国明用于购买高档骄车、房产、日常挥霍等的金额达1300余万元,超过被骗集资款总额的十分之一。在自身毫无实体生产经营,根本不具备归还所有集资款本息能力的情况下,孙国明仍大肆挥霍骗取的集资款,致使9名被害人的集资款不能归还,充分说明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集资款的目的。
第三,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具有此种情形,说明行为人对能否收回集资款持无所谓的态度,行为人明知将集贸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会被国家依法没收,但是为了谋取不法利益,而置集资款的安全于不顾,足以说明其对他人财产所有权的极端蔑视,因此属于刑法意义上的非法占有。
第四,逃避返还集资款。例如携带集资款逃匿,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等等。具有这类情形,说明行为人根本无意归还集资款,主观上非法占有目的非常明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保证评价标准的针对性和客观性,对上述资金或者财产的范围应当作限制解释,即仅限于集资款或者用集资款购置的财产,而不包括集资款以外的资金或者集资人的其他财产。
司法实践中,除了司法解释规定的上述适用推定的情形外,也有采用事实推定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况。例如行为人用集资款归还集资以前的个人债务,弥补经营亏损等,在实质上均与自己不法所有无异,故均可据此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认定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时,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单纯根据集资款不能归还的客观结果归罪,也不能仅凭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是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从行为人的客观行为中推断其行为时的主观目的。同时,为了保证推定的结论服从于能够证明的事实真相,应当给行为人预留一定的防御空间,即行为人及其辩护人有权提出反证推翻由推定得出的结论。[3]换言之,在司法机关适用推定认定集资诈骗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如果行为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证据证明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不能以集资诈骗罪对其定罪处罚。
集资诈骗罪相关案例被告人斯茶仙集资诈骗案
斯茶仙系原浙江东山食品有限公司、杭州东山教育培训有限公司、浙江斯茶仙实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2003 年至 2007 年间,斯茶仙用出资、赞助等方法取得多项荣誉及虚职头衔,隐瞒上述三家公司无正常经营的状况,虚构投资开发项目,在新闻媒体上刊登宣传广告,印制、散发宣传手册向社会做广泛的虚假宣传,骗取受害人的信任,以支付年 18%至 108%不等的高额利息为诱饵,骗取 300 余人资金计人民币 1.67 亿余元,所得款项除部分用于支付高额利息外,其余款项被斯茶仙用于还债及挥霍,至案发尚有 1.42 亿余元不能归还。此外,斯茶仙还犯有抽逃出资罪罪行。8 月 5 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将集资诈骗犯斯茶仙执行死刑。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转载文章,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